中共荆州市委政法委员会主办
您的位置: 首页 > 平安法治建设

松滋市洈水镇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案例及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28 来源:

                         用好网格这张网  帮教帮扶帮大忙

                   ——松滋市洈水镇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案例及思考

            湖北省松滋市洈水镇,位于松滋西南边陲、湘鄂两省交界之处,有25个行政村、3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总面积277平方公里,总人口82459人,是松滋市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大镇。近几年来,洈水镇不断探索社会管理新途径,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新机制,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切实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促进了社会治安状况的好转。“用好网格这张网,帮教帮扶帮大忙。”洈水镇尝到了网格化管理的甜头。

               一、从背景看网格化管理的必要性

            洈水镇是松滋最早的4个建制镇之一,是松滋西南区域的龙头集镇和商贸、文化及经济发展中心地区。曾经一个时期,这里是松滋的交通枢纽,有火车站;地县级厂矿企业单位多,有荆州市棉纺厂、松滋市水泥厂、磷肥厂、织布厂,工商业十分繁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些单位下的下放、撤的撤销、改的改制,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和隐形矛盾,给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是其一。

    其二,洈水镇地处湘鄂交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洈水人工淡水湖、亚洲第一大人工土坝、国家森林公园和以华夏奇洞——新神洞、颜将军洞为代表的溶洞群为世人所赞叹。洈水风景区很快建成,并先后获得 “洈水国家森林公园”、“洈水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管开发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休闲度假区”、“省级自然保护小区”等6块国家、省级招牌,是“鄂西生态旅游圈”的重要元素。开放开发给洈水镇带来了发展先机,使原先封闭的贫穷库区农民,一下子步入了时尚的行列。这时尚中也不乏残渣、毒瘤似的东西。再者,南下打工的青年农民不断增加。洈水镇常年在外打工人员达2万多人。这些人在吸食城市的汁液生存。他们凭艰苦劳动挣钱的同时,也有一些涉世不深、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青年,染上了城市的恶习并带回老家。比如,吸毒人员的增加就成了社会治安新的难点问题。

     

          二、洈水镇网格化管理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走进“网格”,离开“圈子”。

        新型毒品作为一种易传播、危害广、泛滥快特点的化学毒品,青年人群正成为吸食的主要对象。吸食者往往受环境、自身、家庭的影响,反复戒毒,反复吸食,造成长期的依赖,转而吸食传统毒品。赵某就是洈水镇一名新型毒品吸食者,经过镇综治网格化管理“就地转化、社区帮教”,成为了一名走进管理“网格”中,离开毒品“圈子”的成功戒毒者。

        在2009年新型毒品“麻果”由沿海城市传入松滋市以来,赵某因在外务工感染上了新型毒品,成为洈水镇第一批接触新型毒品的城镇青年。2009年11月,在一次朋友聚会时,年仅27岁的赵某因吸食“麻果”,被当地派出所查获,随后被转入强制隔离戒毒2年。

        在赵某强制戒毒后,洈水镇实行了网格化管理。作为一名吸毒转化者,赵某正式进入了镇、社区网格化监管中。

    刘警官是洈水镇派出所的一名民警,也是大桥街社区网格民警。吸毒戒毒人员的管理是网格民警的管理内容之一。赵某强戒回镇后,戒毒转化的网格“红灯”随即亮了起来。刘警官与社区网格员一道走进了赵某的家门。通过与赵某的接触交流,与其亲属的协商,正式达成了“三个一”的帮教转化措施。一个星期一次社区报到学习,一个月一次尿检,一年以内开始创业。刘警官同时成了赵某的帮教结对人,除了定期回访、定人管理以外,还承担着成功转化的任务。

        网格化帮教最大的优势,是让戒毒者有约束,引导他们走上正轨。一个星期的社区学习,让赵某积累了帮教转化的“积分”,一个月的派出所定时尿检,赵某的“积分”不断增加,但是一年内的创业就业,是让赵某重新回归社会的有效途径。为此,网格民警刘警官想起了办法。考虑到赵某学习过厨师,也有过一段厨师经历,重操旧业,将是帮教赵某转化的最有效出路。在社区干部及网格员的帮助下,刘警官为其跑执照、找门店。在刘警官的张罗下,赵某的“夕阳土钵馆”正式开业。但真正让刘警官满意的是戒毒转化的网格“红灯”变成为“绿灯”。一年内赵某的尿检合格,说明赵某脱离了毒品的“圈子”。社区帮教,综合转化使赵某回归社会、走向正轨.

                                      大桥街社区网格员、派出所民警走访戒毒人员赵某(右二)

     

                                       大桥街社区网格员、派出所民警走访戒毒人员赵某(右一)

     

         案例二:“瘾君子”成了“金不换”。

       一名吸毒者,能够带动周边一群人走上吸毒,能够污染到一个圈子,更能够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社会环境,带来更大的行政成本和治安成本。张某是洈水镇的一名资深“毒瘤”。近十年的吸毒史,使他成为一个让所有人躲避、让社会厌恶、让政府头疼的社会隐患。张某由私下吸毒,发展到聚众吸毒,经过2次强制戒毒,仍然复吸,所有民警见了都没办法。最后,张某为了获取毒资,借钱、偷钱,变相勒索,成为了派出所的常客。在松滋市推行网格化管理后,张某被纳入到网格化中,成了戒毒帮教的第一批销号对象。

       对于张某,社区干部怕,民警见了愁。派出所罗所长拍下胸脯:“我跟他结成对子,对他实行帮教。”结对帮教、转化销号是洈水镇戒毒社区转化的具体措施。从结对开始,一直到转化成功,网格化管理“红灯”变“绿灯”,这才算帮教成功。

       自2012年以来,罗所长每个星期找张某谈一次话。在办公室、在社区、在家中,张某随时都能找到罗所长,罗所长一个电话就能找到他。为达到彻底帮教的效果,罗所长还在外围下了功夫,找他以前的朋友谈话,找他最信任的人了解情况。张某在罗所长的监控下,每周一次谈话,每个月一次尿检。但是,生活并不富裕的张某,要真正实现转化,还需要打通走向生活的关键环节。

       罗所长利用一切关系,帮张某找到了一份电工工作。再经过半年多的观察和监管,张某无复吸毒品。随后,罗所长为他介绍女朋友,解决了他走向社会的最后一步。2013年,张某下海打工,在广州一家电子厂工作。罗所长与他保持着每周一次的电话联系。张某妻子生了一个小孩,罗所长为其跑户口;张某父亲在家受伤,罗所长前去看望。罗所长一点一滴真情温暖了张某的心,坚定了他重新回归的决心和信心。湖北垄上电视台为此对张某进行了帮教事迹专题采访,制作播放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节目。

       目前,张某与妻子在外务工,两年的回乡尿检合格。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吸毒者告别了毒品,选择了新的人生。洈水网格中的戒毒“红灯”正在一个一个地减少,“绿灯”变得越来越多。

       案例三:打开精神病人的“锁链”。

       洈水镇是松滋市一个老工业乡镇,原国有、县办企业近10家,覆盖纺织、机械、砖瓦、水泥等行业。松纺集团是全市目前唯一一家未改制的国有企业,现有职工住户800户,人口1900多人,一部分下岗职工在湖北望春花公司上班,绝大部分下岗职工仅靠每月180元生活费维系,且多数职工年龄偏大,再就业十分困难,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差。职工生活区内精神病患者有13人,平均年龄在49.5岁,有4人鉴定为重度精神病患者,暴力倾向大,社区安全维稳压力大,企业无能力、社区没办法、乡镇无措施,特殊人群的管控成为了基层综治管理的烫手“山芋”。

       松纺病退职工邱志芳作为精神病患者,被纳入到网格化管理服务对象以后,镇、社区、企业综合施治、整体联动,打开了精神病人无法管、管不好的“铁链”。

    综合施治。邱志芳作为网格中特殊重点人群,是社区、乡镇重点关注对象。及时处置,及时防止患者因病自残、自伤、暴力滋事,是网格化管理的最为突出的优势。家属、邻居一个电话,社区网格员、民警、医生及时处置,做到网格一张网,责任定到岗,改变了以前病人满街跑、家属甩包袱的困局,全靠关起来、锁起来解决问题,达不到综合施治的效果。目前,社区精神病者实行一对一专人管理,与病患家属签订了综合施治协议,家属除履行照看义务以外,遇突发情况直接拨打专管人员电话。

       整体帮扶。网格内的特殊人群“解锁”是硬任务,做不好是硬伤、一票否决。综治办协调各单位部门实行整体帮扶,民政部门解决其家庭的实际困难,减轻患者家属的压力,让整个家庭看到希望,每年解决帮扶资金5000元;教育部门解决其子女生活费、书本费,在政策范围内每年减免邱志方两个儿子的教育费用7000多元;卫生部门每年减免医药费6000多元。通过整体帮扶,让精神病人得到每年、每个季度的及时医治,也让整个家庭摆脱了因病致贫、因病举债的恶性循环。

       社会联动。社区在网格中发挥着重点的纽带作用,一方面是维稳管控的一线防火员,又是实施社会联动的关键一环。由社区牵头,开展了针对邱志芳的帮扶活动,筹集衣物、生活用品值500多元;协调企业每年定期资助生活费3000元;对接卫生院,落实了邱志芳就医的专人专车护送,实行就医直达通道。组织社会爱心人士送温暖6次,每个月走访回访3次以上。

       邱志芳是社区网格化特殊人群管理的一个侧面,通过这一个典型,真正实现了特殊人群网格管理的综合施治效果,破解了精神病人铁链锁起来、铁门关起来的无赖之举。

     

                                                     大岩咀社区网格员走访康复精神病人邱志芳(右一)

    大岩咀社区网格员、派出所民警走访康复精神病人邱志芳(左三)及其精神病妻子杨敬汉(左四)

     

    三、由洈水镇网格化管理成功案例引出的思考

          1、网责结合,责任加强。

       网格化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社会管理形式,处理信息方便、快捷、全面。但仅有这种基础条件还不够。要真正发挥这一数字化、信息化平台的作用,重在运用。就如,家里购置了电脑,但从来不打开,打开了也不通网络,这台电脑就成了一种摆设。洈水镇网格化管理的成功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搞好网责结合,重在加强责任。他们对涉毒人员实行“一对一”帮教管理。镇派出所刘警官对赵某“一对一”帮教,不断刷新赵某的“积分”,使赵某走进“网格”,离开了毒品的“圈子”,回归社会,走向正轨,办起了“夕阳土钵馆”。镇派出所罗所长主动请缨,“一对一”帮教“瘾君子”张某。在帮教过程中,罗所长依法教人,以“网格”管人,以真情感人,使张某浪子回头金不换,“红灯”变“绿灯”,还上了电视台,成为正面新闻人物,家庭小舟也重新驶进幸福的港湾。这两个典型案例告诉我们,网格管理平台不仅对涉毒人员的信息实行了全面掌控,同时,也促使帮教责任人进一步加强责任,完成帮教使命。

        2、一个平台,八方联动。

       网格化管理平台就如公安“110”,有“顺风耳”、“千里眼”之功夫。但离开了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尽管平台打造得再先进、再现代,也会“英雄无用武之地”。洈水镇为网格内的特殊人群“解锁”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网格为平台,全社会围绕这一平台转,实行整体联动方能获取最大效应。精神病患者是社会综治管理的烫手“山芋”。洈水镇利用网格平台,对精神病患者邱志芳一家实施联动帮扶。社区专人“一对一”,综治部门、民政部门、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包括民营企业各施其职,各尽所能,解决资金、小孩上学、治病、看护、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让精神病患者邱志芳一家打起精神。一个平台,八方联动,不失为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成功尝试。

                                   

                                           (荆州市综治办)

最新新闻
建议最低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版权所有 © 2020 荆州长安网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20号       鄂ICP备14000074号-2